-
致知讲堂|基于中国立场与视角,学习国际新闻评论写作
12月17日上午,暨南大学国际学院致知讲堂邀请管姚以基于中国立场与视角的国际新闻评论写作为题,为同学们开展了一场意义深远的行业分析。马立明副教授主持本次讲座。管姚以一个学者的段子为开场,细致而全面地梳理了自己作为首席评论员的工作经验。他认为,做电视评论员要避免刻板印象,更要对事件有真正的洞见,在充分了解事件的基础上再做出评论。随后,管姚结合他从“报人”转岗“电视人”的经历,细数了媒体业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他强调,现在不论是电视媒体还是报纸媒体,都面临着新的冲击和巨大的挑战。面对变局,地方传统媒体人需要转变视角、迎接转型,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他非常重视在重重困难之外寻找发展的可能性。最后,管姚总结从业心得,勉励同学们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他表示,如果同学们希望从事国际新闻评论工作,就一定要注意媒体高压线,时刻绷紧一根精神上的弦,逃脱话语陷阱、做到事实准确、逻辑统一、谨慎预测,也要注意不能当标题党、流量党;作为一名媒体人,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全球意识、问题意识、分寸意识,致力于构建与国家实力相符的媒体话语权。此次讲座是国际学院致知讲堂开展的第九期讲座。讲座反响
2021/12/24
-
致知讲堂|基于中国立场与视角,学习国际新闻评论写作
12月17日上午,暨南大学国际学院致知讲堂邀请管姚以基于中国立场与视角的国际新闻评论写作为题,为同学们开展了一场意义深远的行业分析。马立明副教授主持本次讲座。管姚以一个学者的段子为开场,细致而全面地梳理了自己作为首席评论员的工作经验。他认为,做电视评论员要避免刻板印象,更要对事件有真正的洞见,在充分了解事件的基础上再做出评论。随后,管姚结合他从“报人”转岗“电视人”的经历,细数了媒体业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他强调,现在不论是电视媒体还是报纸媒体,都面临着新的冲击和巨大的挑战。面对变局,地方传统媒体人需要转变视角、迎接转型,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他非常重视在重重困难之外寻找发展的可能性。最后,管姚总结从业心得,勉励同学们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他表示,如果同学们希望从事国际新闻评论工作,就一定要注意媒体高压线,时刻绷紧一根精神上的弦,逃脱话语陷阱、做到事实准确、逻辑统一、谨慎预测,也要注意不能当标题党、流量党;作为一名媒体人,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全球意识、问题意识、分寸意识,致力于构建与国家实力相符的媒体话语权。此次讲座是国际学院致知讲堂开展的第九期讲座。讲座反响
2021/12/24
-
校友风采⑩|肖佳喆——秉承暨南精神,担起社会责任
肖佳喆国际学院2006级药学专业目前就职于海尔施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任华南区高级市场经理肖佳喆师兄从国际学院毕业后,曾于诺华制药有限公司、阿斯利康公司等知名医药领域外企工作,并于三个月前加入了民族品牌海尔施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任华南区高级市场经理。自强不息的暨南精神百折不挠、不灭火种回忆起大学期间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肖佳喆毫不犹豫地说是2006 年11月18日晚上那场百年校庆晚会。无数全校师生不舍昼夜辛苦筹备了1年多的百年校庆晚会刚刚开幕,却突如其来遭遇狂风骤雨,狂风刺痛脸庞,暴雨淋湿全身,却浇不灭大家心中的熊熊烈火。虽然校庆晚会被迫改期,但是数千名师生自发聚集在学校广场上,就算没有绚丽的舞台、没有华丽的服装,大家仍以不屈的姿态和满腔的热血,自发地用激情澎湃的表演为母校百年华诞献上最热烈的庆贺。一场暴风雨阻止了人们期盼已久的晚会,但激发了一场最独特、最真诚、最壮观、最充满激情的盛大庆典。刚入校园的他亲身经历并强烈感受到暨南人百折不挠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当年留下的记忆和感动,如燃烧在灵魂深处的不灭火种,激励着他在未来砥砺前行。在国院开放、包容的氛围中成长自强、自信、勇敢、乐观“很庆幸自己当初选择了
2021/12/24
-
致知讲堂|体验中药文化
吴孟华暨南大学药学院吴孟华,生药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职于暨南大学岭南传统中药研究中心。师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炮制代表性传统人王孝涛老先生。兼任本草读书会秘书长、广东省药学会岭南中草药资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药学会药学史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委员、《中药材》杂志编委会委员、广东省中药协会个人理事等社会职位。曾任职于葛兰素史克制药(重庆)有限公司、香港浸会大学。参与10余部学术与科普著作的编纂出版,如《当代药用植物典》、《中药材鉴定图典》、《香港中药材图鉴》、《“一带一路”中药材文物图谱集》、《中国药学文物图集》、《汤茶本草——靓汤与凉茶里的本草文化》等。12月16日下午两点,暨南大学国际学院邀请到吴孟华老师以《体验中药文化》为题,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讲座,本期讲座走进了中药标本馆,让同学们近距离体验博大精深的中药文化。药学院中药标本馆坐落于暨南大学番禺校区,于本年度11月27日正式揭牌,主讲人吴孟华带领同学们,亲身体验了中药文化,讲述了珍贵中药标本背后的故事。首先,吴孟华通过中药多媒体互动学习平台,带领同学们体验了古代制药场景动画、中药智慧互动教学系统、虚拟
2021/12/22
-
致知讲堂|体验中药文化
吴孟华暨南大学药学院吴孟华,生药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职于暨南大学岭南传统中药研究中心。师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炮制代表性传统人王孝涛老先生。兼任本草读书会秘书长、广东省药学会岭南中草药资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药学会药学史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委员、《中药材》杂志编委会委员、广东省中药协会个人理事等社会职位。曾任职于葛兰素史克制药(重庆)有限公司、香港浸会大学。参与10余部学术与科普著作的编纂出版,如《当代药用植物典》、《中药材鉴定图典》、《香港中药材图鉴》、《“一带一路”中药材文物图谱集》、《中国药学文物图集》、《汤茶本草——靓汤与凉茶里的本草文化》等。12月16日下午两点,暨南大学国际学院邀请到吴孟华老师以《体验中药文化》为题,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讲座,本期讲座走进了中药标本馆,让同学们近距离体验博大精深的中药文化。药学院中药标本馆坐落于暨南大学番禺校区,于本年度11月27日正式揭牌,主讲人吴孟华带领同学们,亲身体验了中药文化,讲述了珍贵中药标本背后的故事。首先,吴孟华通过中药多媒体互动学习平台,带领同学们体验了古代制药场景动画、中药智慧互动教学系统、虚拟
2021/12/22
-
致知讲堂|一粒新药的成长史
于沛国际学院院长,药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申请发明专利(包括PCT)40余项,主持过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国家科技计划、省、市科技项目等约30项,曾在企业负责研发的头孢硫脒(仙力素)和枸橼酸西地那非(金戈)已成为拳头产品;在暨大新药所团队中创制的新药完成了II期临床研究,另有创新医药在研究中。曾担任国家科技部“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审评专家、国家重大研发计划生物医药评审专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评审专家,也是广东省、广州市以及国内多省市的科技项目立项、验收、科技奖励审评专家,也担任知识产权、环评,招投标项目等专家等。12月9日下午3点,暨南大学国际学院于沛院长以《一粒新药的成长史》为题,向同学们科普新药的研发流程。本次讲座主要围绕“救命药为什么那么贵”,“NMPA药物分类”以及“新药研发流程”三个主题展开。讲座伊始,于沛以电影《我不是药神》为例,揭开了影片中神药“格列卫”的神秘面纱,昂贵救命药的问世极其艰难,是通过巨额投资,长周期的研发,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实验中,才被生产出来的。紧接着,于沛介绍了NMPA药物分类,指出在中国药物基本分为三类:化学药、中药
2021/12/10
-
致知讲堂|一粒新药的成长史
于沛国际学院院长,药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申请发明专利(包括PCT)40余项,主持过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国家科技计划、省、市科技项目等约30项,曾在企业负责研发的头孢硫脒(仙力素)和枸橼酸西地那非(金戈)已成为拳头产品;在暨大新药所团队中创制的新药完成了II期临床研究,另有创新医药在研究中。曾担任国家科技部“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审评专家、国家重大研发计划生物医药评审专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评审专家,也是广东省、广州市以及国内多省市的科技项目立项、验收、科技奖励审评专家,也担任知识产权、环评,招投标项目等专家等。12月9日下午3点,暨南大学国际学院于沛院长以《一粒新药的成长史》为题,向同学们科普新药的研发流程。本次讲座主要围绕“救命药为什么那么贵”,“NMPA药物分类”以及“新药研发流程”三个主题展开。讲座伊始,于沛以电影《我不是药神》为例,揭开了影片中神药“格列卫”的神秘面纱,昂贵救命药的问世极其艰难,是通过巨额投资,长周期的研发,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实验中,才被生产出来的。紧接着,于沛介绍了NMPA药物分类,指出在中国药物基本分为三类:化学药、中药
2021/12/10
-
汪勇:提炼教学艺术,萃取学术精华
2021年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由暨南大学国际学院副院长汪勇教授团队参与的“食品工业专用油脂升级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汪勇教授所从事的主要工作就是提炼、萃取——油脂生物加工与生物炼制,油料副产物绿色萃取与增值加工。这如同他本人的写照,经过岁月沉淀,提炼、萃取出对学术与教育的执着、对“健康中国”的使命与责任。作为主要完成人,汪勇教授团队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是国家层面对科研人员的最高褒奖,是对汪勇教授团队前期工作的肯定。对汪勇教授来说,这将是一个新的起点,他表示要在科研道路上继续前进,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科研路上的“四个一”在汪勇教授的科研之路上,成功离不开“四个一”。一是引领他走向科研的好导师。受益于导师的他现在也做了导师,他努力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确定好的课题,做好学生的引路人,指导他们用科学的方式进行科研;二是确定好喜欢的研究方向。食品科学与工程是应用型学科,跟经济建设、人民生命健康相关,确定好喜欢的研究方向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三是有一个紧密合作的、战斗力非常强的科研团队,理工科
2021/12/09
-
如何制作一门全英线上课程|全英语授课教师俱乐部沙龙分享活动成功举办
12月2日下午,由全英语授课教师俱乐部和国际学院教师发展分中心共同举办的沙龙分享活动——“如何制作一门全英线上课程”在第二文科楼316顺利举行。活动邀请了国际学院教师刘羽帆和徐富平分享全英线上课程的制作经历,特别邀请了首批国家级和省级一流线上课程项目获得者法学院戴霞、经济学院程静、华文学院蔡丽三位老师来到现场进行点评与交流。国际学院院长于沛,书记邓永忠、副院长汪勇、全英语教学督导组、部分全英语授课教师和国际学院教职工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加了此次沙龙。会议由全英语授课教师俱乐部理事长唐书泽教授主持。本次沙龙分介绍分享和点评交流两个环节。刘羽帆和徐富平老师分别从前期的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准备、中期拍摄与校对、后期线上课程使用与维护等几个方面介绍了线上课程制作的各个环节。两位老师都提到,线上课程不同于线下课程,课程内容的设计要充分考虑线上学生的群体特点和需求,编写适合线上课程的教学内容。在点评交流环节,三位专家充分肯定了两位老师线上课程的制作成果,一致认为,《宏观经济学》和《医学汉语》两门线上课程具有“全英语”和“国际化”的特点和优势。同时,三位专家结合自身经验,从课程设计、技术支持和后期的课程
2021/12/06
-
如何制作一门全英线上课程|全英语授课教师俱乐部沙龙分享活动成功举办
12月2日下午,由全英语授课教师俱乐部和国际学院教师发展分中心共同举办的沙龙分享活动——“如何制作一门全英线上课程”在第二文科楼316顺利举行。活动邀请了国际学院教师刘羽帆和徐富平分享全英线上课程的制作经历,特别邀请了首批国家级和省级一流线上课程项目获得者法学院戴霞、经济学院程静、华文学院蔡丽三位老师来到现场进行点评与交流。国际学院院长于沛,书记邓永忠、副院长汪勇、全英语教学督导组、部分全英语授课教师和国际学院教职工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加了此次沙龙。会议由全英语授课教师俱乐部理事长唐书泽教授主持。本次沙龙分介绍分享和点评交流两个环节。刘羽帆和徐富平老师分别从前期的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准备、中期拍摄与校对、后期线上课程使用与维护等几个方面介绍了线上课程制作的各个环节。两位老师都提到,线上课程不同于线下课程,课程内容的设计要充分考虑线上学生的群体特点和需求,编写适合线上课程的教学内容。在点评交流环节,三位专家充分肯定了两位老师线上课程的制作成果,一致认为,《宏观经济学》和《医学汉语》两门线上课程具有“全英语”和“国际化”的特点和优势。同时,三位专家结合自身经验,从课程设计、技术支持和后期的课程
2021/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