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沛,国际学院院长,药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申请发明专利(包括PCT)40余项,主持过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国家科技计划、省、市科技项目等约30项,曾在企业负责研发的头孢硫脒(仙力素)和枸橼酸西地那非(金戈)已成为拳头产品;在暨大新药所团队中创制的新药完成了II期临床研究,另有创新医药在研究中。曾担任国家科技部“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审评专家、国家重大研发计划生物医药评审专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评审专家,也是广东省、广州市以及国内多省市的科技项目立项、验收、科技奖励审评专家,也担任知识产权、环评,招投标项目等专家等。
2021年12月9日下午3点,暨南大学国际学院于沛院长以《一粒新药的成长史》为题,向同学们科普新药的研发流程。
本次讲座主要围绕“救命药为什么那么贵”,“NMPA药物分类”以及“新药研发流程”三个主题展开。讲座伊始,于沛以电影《我不是药神》为例,揭开了影片中神药“格列卫”的神秘面纱,昂贵救命药的问世极其艰难,是通过巨额投资,长周期的研发,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实验中,才被生产出来的。
紧接着,于沛介绍了NMPA药物分类,指出在中国药物基本分为三类:化学药、中药及天然药物、生物制品,而每一类药物下面又包含5种到15种小类别,为同学们展现了一个浩瀚的药品世界。
随后,于沛从新药的“研究”与“开发”两方面,对新药研发流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首先,于沛展示了新药研发所包含的众多学科领域,将新药研发过程比作饕餮盛宴,指出研发难度堪比制造大飞机,于沛也结合自己团队的研发经历,生动地介绍了新药从研发到上市共十九步的全过程,全方位体现了新药研发的成功率低、研发过程长、需要高额的资金支持等特点。
最后,于沛勉励在座各位同学积极参与致知讲堂系列讲座,去接触不同学科的知识,开拓眼界,为自身发展道路提供更多的选择,并祝愿大家身心健康。
本次讲座是国际学院致知讲堂开展的第七期讲座。讲座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不同专业的近一百五十名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同学们均表示受益匪浅。
20CPA叶昕健:在今天以前药学与我而言是一门陌生的学科,但今天有幸听到了于老师的讲座,了解到新药研发过程原来如此复杂且困难,明白了为什么一些救命药如此昂贵,最让我感到兴奋的是,于老师提到新药从研发到上市的过程中包含多种学科的身影,会计学也能参与其中,为我之后的职业规划打开了一扇窗,提供了新的思路。
21PHA韩炅明:今天有幸能听到于老师的讲座,了解了一枚新药是如何诞生的。老师对于药物的研发,临床试验,上市的流程描述的通俗易懂,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对于我规划未来发展方向也有很大的帮助。讲座上老师讲述了药物天价的原因,让我们明白了药品研发的不易,也激励我们更加努力的学习专业知识。
21PHA赵一静:了解药品研发,方知其中艰难。有幸能听于老师向我们讲述药物诞生的过程。以《我不是药神》入题,老师耐心地向我们讲解制药的基本流程,解释了天价药物的原因。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对药物安全性和效用的一遍遍检验和药物研发极高的失败率。从体外试验到临床试验,只有不到一半的药物能成功上市,用于治疗。经过这次讲座,我受益良多,更坚定了我学习药学的决心。
(图文编辑/杨昕雨 审核/李佳 终审/汪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