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勇:提炼教学艺术,萃取学术精华

发布时间:2021-12-09 来源: 国际学院

2021年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由暨南大学国际学院副院长汪勇教授团队参与的“食品工业专用油脂升级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汪勇教授所从事的主要工作就是提炼、萃取——油脂生物加工与生物炼制,油料副产物绿色萃取与增值加工。这如同他本人的写照,经过岁月沉淀,提炼、萃取出对学术与教育的执着、对“健康中国”的使命与责任。

作为主要完成人,汪勇教授团队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是国家层面对科研人员的最高褒奖,是对汪勇教授团队前期工作的肯定。对汪勇教授来说,这将是一个新的起点,他表示要在科研道路上继续前进,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研路上的“四个一”

在汪勇教授的科研之路上,成功离不开“四个一”。一是引领他走向科研的好导师。受益于导师的他现在也做了导师,他努力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确定好的课题,做好学生的引路人,指导他们用科学的方式进行科研;二是确定好喜欢的研究方向。食品科学与工程是应用型学科,跟经济建设、人民生命健康相关,确定好喜欢的研究方向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三是有一个紧密合作的、战斗力非常强的科研团队,理工科要团队合作完成各种研究;四是有一群热衷于科研探索的学生。在参观汪勇教授团队的实验室期间,看他仔细询问学生实验进度和学习计划、听他一一介绍实验仪器和团队研究方向,深切体会到了理工科与文科专业的不同,这种巨大的差异在带来的冲击的同时也令人感到做科研的不易。

汪勇教授直言,科研工作大部分时间是比较辛苦的,甚至可以说是“经常失败,偶尔成功”。科研的任务是探索未知领域,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大部分的实验结果并不都随人愿。科研道路上遍布失败和困难,比如硬件条件不足,知识储备不够,这种客观条件不足的挫败最为强烈。高水平科研的失败和困难很多,汪勇教授认为,“科学研究很难说什么是失败,失败就是一种常态、一种规律、一种积累。”遇到问题就迅速调整试验方案和思路,继续做下去。在科研过程中,要不断修正,得到更好的结果,同时在每一次经验中提升科研能力。汪勇教授把自己的科研经历和心得加以归纳总结,在培养学生时用亲身经历指导他们如何应对每一次非预期的实验结果。

  

管理团队的“八字真言”

汪勇教授认为,坚持、追求完美、宽容失败是科研路上必不可少的品质。在科研道路上有很多热点,不一定要追逐热点,而是应该坚持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认真做下去。他对待科研的态度也是“万事不一定能做到完美,但是一定要有追求完美。生活中不存在完美,要允许自己失败,但是在科研过程中可以追求规律、追求尽善尽美、保持乐观。”

在工作中,汪勇教授追求“三效”——效果、效率、效益。他认为科研要有质量,有速度,有产业化转化。在管理他的科研团队时,汪勇教授提出“八字真言”:改变、专业、服务、担当。这是他对自己和团队成员提出的要求与目标,他包容每个人的缺点,期望与大家共勉,做合格的科技工作者。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用心”

作为教育战线的科技工作者,汪勇教授非常看重教学中的科学思维培养。他坦言“教学是一门艺术,要用心。”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很重要。理工科研的科学思维培养不仅是课堂上的知识和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更多的是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活动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启发。在理论教学时,汪勇教授会用真实具体的案例来讲解。比如从市场需求和行业“卡脖子”关键技术难点出发,聚焦在研发环节,跟产业对接。同时,他也尽最大的努力为有科研爱好的学生提供平台,创造条件。                   

成功没有捷径

生活中的汪勇教授身担很多角色,他是儿子、是丈夫、是父亲,也是教授、副院长。除了生活本身的不易,还有繁忙的工作和科研任务,汪勇教授在家人默默的支持下经常工作到晚上十点以后才回家,“取得成功并不是因为我有超能力,都是这些背后的支持和理解。”他感谢家人给予的大爱,如今汪勇教授也在慢慢追求生活各个方面的平衡。在科研工作中他努力调动团队的力量,抓大放小,为团队发展指明方向,同时注重细节。

面对压力,汪勇教授提出要有好的心态,要看到事物都是在发展的。在能力范围之内,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到最好,要有追求有梦想,但是不能有非分之想,对事物的结果不用太执着。

作为高校老师,培养出比自己优秀的学生,看到学生不断进步、取得成功,成为有用的人,是汪勇教授教学路上的动力;作为科技工作者,研究方向跟人类生命健康息息相关,为健康生活做点事,成果能够被应用,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是汪勇教授科研路上的动力;作为国际学院副院长,能够把自己的才智与学院发展结合在一起,通过自己对政策的掌握,工作的开展,为学院发展带来新变化,找到新契机,是汪勇教授管理路上的动力。

“让语言为你插上飞翔的翅膀”

国际学院是采取全英授课模式的学院。汪勇教授认为英语对学习和科研非常重要。他指出,中国科技文献发表数量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科技文献以英文为主,有英文优势也可以增加交流合作机会。“语言能力可以给学生插上翅膀,让他们更好的飞翔。”汪勇教授用自身科研的经历鼓励国际学院学生学好语言,用开放的心态拥抱世界,去更加广阔的舞台和天空,飞得更远看到更多。

他强调,“随着中国不断强大,我们更加需要与外界沟通,取长补短。好好利用英语教学平台,珍惜在学校的时光,树立远大理想,脚踏实地努力奋斗。”

什么是好的食用油?

汪勇教授给我们做了一个科普,中国人一年消耗4000万吨左右食用油,人均食用油消耗量大概是28-29公斤一年。中国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平均每人每天要吃78克左右,超标严重,按照中国居民膳食营养指南应该少油少盐。推荐每天食用油脂是25-30克,高脂饮食就会带来一系列慢性疾病。

油脂科技工作者们提倡大家少吃油、吃好油、用好油。在超市选购油脂注意看标签,原料。脂肪酸、甘油酸酯组成比较均衡、有丰富的微量成分的合格油脂产品都不错。同要控制量,油脂提供的能量不能超过30%,饱和脂肪酸提供的能量不能超过10%,否则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会比较高。

汪勇教授的团队研究方向之一聚焦在怎样做出更好的、更营养健康的油脂。酶催化的方法应用到新一代油脂,让油脂的结构重新排布,使得营养更加强化。目前汪勇教授团队正在做的甘油二酯,研究表明可以减肥,调节血糖、血脂。像汪勇教授这样的油脂科技工作者,也许可以真正改变中国人膳食油脂结构。

(文/王树蕙   编辑/张驰   审核/汪勇 宋京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