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秀学子故事|18IJ叶侨斯——收获会如期而至
“尽管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属于你的幸运一定不会缺席。”个人简介叶侨斯(菲律宾华侨),2018级国际学院国际新闻专业。三年蝉联专业绩点第一、综测第一,曾获2018-2019年度教育部港澳及华侨学生一等奖学金,2019-2020年度教育部港澳及华侨学生特等奖学金,2020-2021年度教育部港澳及华侨学生一等奖学金,2018-2019年度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2019-2020年度优秀学长,2020-2021年度优秀学生荣誉称号;曾参与国际学院港澳台侨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担任暨南大学校团委礼仪队队助,暨南大学国际学院司仪队、ICC志愿队副队长,2019级新生助教,院庆期间公众号新媒体工作负责人;获得全国翻译资格考试二级口译证书。坦白来说,刚进入大学时我好像就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上课喜欢坐第一排表现自己;课后喜欢和老师打好关系;大大小小的学校活动都能看到我的身影;平时学习或许没像各路学霸那样做厚厚的笔记,但复习周的时候总能紧抱佛脚,最后拿个还不错的分数。结束了国外的高中生活来到国内求学,那时候的自己攒着股劲儿想要证明自己,在各个学生组织里连轴转,在课堂上过于积极地回答问题。听起来好像挺卷
2021/12/29
-
优秀学子故事|18PHA刘芮绮
个人简介刘芮绮,女,朝鲜族,共青团员,国际学院2018级药学专业学生。曾获第十届5A卓越引领计划之“暨南之星”标兵奖、国家奖学金、暨南大学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暨南大学优秀学生二等奖学金,第二届全国高校创新英语挑战赛词汇赛全国一等奖、2021全国高等院校英语能力大赛全国三等奖、第二届全国高校创新英语挑战赛综合赛复赛二等奖、2021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校级立项,GYLA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冬令营杰出贡献奖、暨南大学“优秀班长”、暨南大学“优秀共青团员”、暨南大学新生训练营“优秀营员”。敢想敢做,不后悔每一个选择在刚刚进入大学的第一年,我加入了院会和校会等多个学生组织,同时也担任班级的副班长。在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的同时,我也没有耽误个人的专业学习。我从来不认为校园生活与学业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恰恰相反,我认为学生工作带给我们的是必不可少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大学与高中生活最大的差别,教会我们取舍以及平衡的能力。在大二我也留任学生会文娱部的副部长,这些经历不仅让我成为了一个善于沟通、具备抗压能力的人,更让我结识了众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而当我们都想要成为更优
2021/12/28
-
致知讲堂|基于中国立场与视角,学习国际新闻评论写作
12月17日上午,暨南大学国际学院致知讲堂邀请管姚以基于中国立场与视角的国际新闻评论写作为题,为同学们开展了一场意义深远的行业分析。马立明副教授主持本次讲座。管姚以一个学者的段子为开场,细致而全面地梳理了自己作为首席评论员的工作经验。他认为,做电视评论员要避免刻板印象,更要对事件有真正的洞见,在充分了解事件的基础上再做出评论。随后,管姚结合他从“报人”转岗“电视人”的经历,细数了媒体业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他强调,现在不论是电视媒体还是报纸媒体,都面临着新的冲击和巨大的挑战。面对变局,地方传统媒体人需要转变视角、迎接转型,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他非常重视在重重困难之外寻找发展的可能性。最后,管姚总结从业心得,勉励同学们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他表示,如果同学们希望从事国际新闻评论工作,就一定要注意媒体高压线,时刻绷紧一根精神上的弦,逃脱话语陷阱、做到事实准确、逻辑统一、谨慎预测,也要注意不能当标题党、流量党;作为一名媒体人,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全球意识、问题意识、分寸意识,致力于构建与国家实力相符的媒体话语权。此次讲座是国际学院致知讲堂开展的第九期讲座。讲座反响
2021/12/24
-
致知讲堂|基于中国立场与视角,学习国际新闻评论写作
12月17日上午,暨南大学国际学院致知讲堂邀请管姚以基于中国立场与视角的国际新闻评论写作为题,为同学们开展了一场意义深远的行业分析。马立明副教授主持本次讲座。管姚以一个学者的段子为开场,细致而全面地梳理了自己作为首席评论员的工作经验。他认为,做电视评论员要避免刻板印象,更要对事件有真正的洞见,在充分了解事件的基础上再做出评论。随后,管姚结合他从“报人”转岗“电视人”的经历,细数了媒体业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他强调,现在不论是电视媒体还是报纸媒体,都面临着新的冲击和巨大的挑战。面对变局,地方传统媒体人需要转变视角、迎接转型,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他非常重视在重重困难之外寻找发展的可能性。最后,管姚总结从业心得,勉励同学们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他表示,如果同学们希望从事国际新闻评论工作,就一定要注意媒体高压线,时刻绷紧一根精神上的弦,逃脱话语陷阱、做到事实准确、逻辑统一、谨慎预测,也要注意不能当标题党、流量党;作为一名媒体人,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全球意识、问题意识、分寸意识,致力于构建与国家实力相符的媒体话语权。此次讲座是国际学院致知讲堂开展的第九期讲座。讲座反响
2021/12/24
-
校友风采⑩|肖佳喆——秉承暨南精神,担起社会责任
肖佳喆国际学院2006级药学专业目前就职于海尔施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任华南区高级市场经理肖佳喆师兄从国际学院毕业后,曾于诺华制药有限公司、阿斯利康公司等知名医药领域外企工作,并于三个月前加入了民族品牌海尔施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任华南区高级市场经理。自强不息的暨南精神百折不挠、不灭火种回忆起大学期间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肖佳喆毫不犹豫地说是2006 年11月18日晚上那场百年校庆晚会。无数全校师生不舍昼夜辛苦筹备了1年多的百年校庆晚会刚刚开幕,却突如其来遭遇狂风骤雨,狂风刺痛脸庞,暴雨淋湿全身,却浇不灭大家心中的熊熊烈火。虽然校庆晚会被迫改期,但是数千名师生自发聚集在学校广场上,就算没有绚丽的舞台、没有华丽的服装,大家仍以不屈的姿态和满腔的热血,自发地用激情澎湃的表演为母校百年华诞献上最热烈的庆贺。一场暴风雨阻止了人们期盼已久的晚会,但激发了一场最独特、最真诚、最壮观、最充满激情的盛大庆典。刚入校园的他亲身经历并强烈感受到暨南人百折不挠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当年留下的记忆和感动,如燃烧在灵魂深处的不灭火种,激励着他在未来砥砺前行。在国院开放、包容的氛围中成长自强、自信、勇敢、乐观“很庆幸自己当初选择了
2021/12/24
-
致知讲堂|体验中药文化
吴孟华暨南大学药学院吴孟华,生药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职于暨南大学岭南传统中药研究中心。师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炮制代表性传统人王孝涛老先生。兼任本草读书会秘书长、广东省药学会岭南中草药资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药学会药学史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委员、《中药材》杂志编委会委员、广东省中药协会个人理事等社会职位。曾任职于葛兰素史克制药(重庆)有限公司、香港浸会大学。参与10余部学术与科普著作的编纂出版,如《当代药用植物典》、《中药材鉴定图典》、《香港中药材图鉴》、《“一带一路”中药材文物图谱集》、《中国药学文物图集》、《汤茶本草——靓汤与凉茶里的本草文化》等。12月16日下午两点,暨南大学国际学院邀请到吴孟华老师以《体验中药文化》为题,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讲座,本期讲座走进了中药标本馆,让同学们近距离体验博大精深的中药文化。药学院中药标本馆坐落于暨南大学番禺校区,于本年度11月27日正式揭牌,主讲人吴孟华带领同学们,亲身体验了中药文化,讲述了珍贵中药标本背后的故事。首先,吴孟华通过中药多媒体互动学习平台,带领同学们体验了古代制药场景动画、中药智慧互动教学系统、虚拟
2021/12/22
-
致知讲堂|体验中药文化
吴孟华暨南大学药学院吴孟华,生药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职于暨南大学岭南传统中药研究中心。师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炮制代表性传统人王孝涛老先生。兼任本草读书会秘书长、广东省药学会岭南中草药资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药学会药学史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委员、《中药材》杂志编委会委员、广东省中药协会个人理事等社会职位。曾任职于葛兰素史克制药(重庆)有限公司、香港浸会大学。参与10余部学术与科普著作的编纂出版,如《当代药用植物典》、《中药材鉴定图典》、《香港中药材图鉴》、《“一带一路”中药材文物图谱集》、《中国药学文物图集》、《汤茶本草——靓汤与凉茶里的本草文化》等。12月16日下午两点,暨南大学国际学院邀请到吴孟华老师以《体验中药文化》为题,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讲座,本期讲座走进了中药标本馆,让同学们近距离体验博大精深的中药文化。药学院中药标本馆坐落于暨南大学番禺校区,于本年度11月27日正式揭牌,主讲人吴孟华带领同学们,亲身体验了中药文化,讲述了珍贵中药标本背后的故事。首先,吴孟华通过中药多媒体互动学习平台,带领同学们体验了古代制药场景动画、中药智慧互动教学系统、虚拟
2021/12/22
-
致知讲堂|一粒新药的成长史
于沛国际学院院长,药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申请发明专利(包括PCT)40余项,主持过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国家科技计划、省、市科技项目等约30项,曾在企业负责研发的头孢硫脒(仙力素)和枸橼酸西地那非(金戈)已成为拳头产品;在暨大新药所团队中创制的新药完成了II期临床研究,另有创新医药在研究中。曾担任国家科技部“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审评专家、国家重大研发计划生物医药评审专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评审专家,也是广东省、广州市以及国内多省市的科技项目立项、验收、科技奖励审评专家,也担任知识产权、环评,招投标项目等专家等。12月9日下午3点,暨南大学国际学院于沛院长以《一粒新药的成长史》为题,向同学们科普新药的研发流程。本次讲座主要围绕“救命药为什么那么贵”,“NMPA药物分类”以及“新药研发流程”三个主题展开。讲座伊始,于沛以电影《我不是药神》为例,揭开了影片中神药“格列卫”的神秘面纱,昂贵救命药的问世极其艰难,是通过巨额投资,长周期的研发,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实验中,才被生产出来的。紧接着,于沛介绍了NMPA药物分类,指出在中国药物基本分为三类:化学药、中药
2021/12/10
-
致知讲堂|一粒新药的成长史
于沛国际学院院长,药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申请发明专利(包括PCT)40余项,主持过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国家科技计划、省、市科技项目等约30项,曾在企业负责研发的头孢硫脒(仙力素)和枸橼酸西地那非(金戈)已成为拳头产品;在暨大新药所团队中创制的新药完成了II期临床研究,另有创新医药在研究中。曾担任国家科技部“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审评专家、国家重大研发计划生物医药评审专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评审专家,也是广东省、广州市以及国内多省市的科技项目立项、验收、科技奖励审评专家,也担任知识产权、环评,招投标项目等专家等。12月9日下午3点,暨南大学国际学院于沛院长以《一粒新药的成长史》为题,向同学们科普新药的研发流程。本次讲座主要围绕“救命药为什么那么贵”,“NMPA药物分类”以及“新药研发流程”三个主题展开。讲座伊始,于沛以电影《我不是药神》为例,揭开了影片中神药“格列卫”的神秘面纱,昂贵救命药的问世极其艰难,是通过巨额投资,长周期的研发,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实验中,才被生产出来的。紧接着,于沛介绍了NMPA药物分类,指出在中国药物基本分为三类:化学药、中药
2021/12/10
-
汪勇:提炼教学艺术,萃取学术精华
2021年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由暨南大学国际学院副院长汪勇教授团队参与的“食品工业专用油脂升级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汪勇教授所从事的主要工作就是提炼、萃取——油脂生物加工与生物炼制,油料副产物绿色萃取与增值加工。这如同他本人的写照,经过岁月沉淀,提炼、萃取出对学术与教育的执着、对“健康中国”的使命与责任。作为主要完成人,汪勇教授团队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是国家层面对科研人员的最高褒奖,是对汪勇教授团队前期工作的肯定。对汪勇教授来说,这将是一个新的起点,他表示要在科研道路上继续前进,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科研路上的“四个一”在汪勇教授的科研之路上,成功离不开“四个一”。一是引领他走向科研的好导师。受益于导师的他现在也做了导师,他努力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确定好的课题,做好学生的引路人,指导他们用科学的方式进行科研;二是确定好喜欢的研究方向。食品科学与工程是应用型学科,跟经济建设、人民生命健康相关,确定好喜欢的研究方向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三是有一个紧密合作的、战斗力非常强的科研团队,理工科
20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