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优秀学子故事|早准备,不被动——15IET彭意茗

文章来源:国际学院 发布时间:2019-07-11 点击数:31 字体:

姓名|彭意茗

学院|国际学院

班级|2015级国际经济与贸易

绩点|4.07

去向|留学哥伦比亚大学 风险管控专业

曾获奖项|校一等奖学金、校三等奖学金、“挑战杯·创青春”广东省银奖、世界名校奖学金交换项目选拔考试第一

实习经历|大一寒假在洲际;大一暑假在深圳的教育机构;大二寒假在美国哥大交换;大二暑假在上海的民生人寿资产管理公司;大三寒假在中国银行;大三暑假在美国的摩根斯坦利

兴趣爱好|收藏茶壶、茶叶;弹古筝;学语言(暂时在学法语、西班牙);看美剧;看书;养花;撸狗

经验分享

Q:恭喜你成功申请海外学校,你当初为什么选择留学?从什么时候开始准备的呢?

A:我一直都是个好胜心很强的人,做学生,就想接受最好的教育,这样才不负用来学习的时光。

高三暑假就开始准备托福考试,当时在那个假期就定好了明确的四年规划:大一考第一次托福,大二考准备GRE出分,大三第二次考托福出分。在大三暑假就完成了所有申请材料的准备,这样能赶上大四上10月份一开始的美国第一批申请。

Q:准备的过程都是非常艰辛的,你都做了哪些准备?

A:确实做了很多事情,但与其说是,为研究生申请准备素材,不如说是督促自己在本科时光把自己变得更强大,踏实度过一段精彩的人生而已。

我在大一时,在深圳旅游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就读,那时候,想念欧洲的酒店管理,在这个行业做到最专业。但经过第一个寒假的实习,我深刻认识到这个行业不是我所想要的,于是在大一下跨校区转了专业,到了国际学院。当时深旅并没有跨校区转专业的先例,而且每个人只有一个志愿名额,我若没有在激烈的竞争中被录取,就只有“死路一条”,但比较幸运,英语和绩点的优势让我拿到了这个机会。

新的环境,新的同学,一开始让我极其紧张与不自信,在南校走路都是低着头的,去图书馆也不好意思往高的楼层去探索,只敢呆在一楼电脑旁边的独立座位上埋头学习。那时候,高分是我唯一的目标,还好后来一个拿着奖学金去哥大交换的机会改变了我很多,因为经历过更多从来没遇见过的挑战以后,成长了很多,很多事情能一下子就区分轻重缓急了。

我的实习是比较丰富的,因为既然想好了以后做金融行业,那就要更加明确是在哪种公司发展。我每个寒暑假都在不同公司实习,大一寒假在洲际集团,大一暑假在教育行业,大二寒假在美国,大二暑假在上海的民生人寿做交易员助理,正式了解了债券与权益类资产的国内行业现状,大三寒假在中国银行的私人银行部,了解到贵金属,和一些理财金融产品,大三暑假在摩根斯坦利的风控部门暑期训练营做项目,开始学习行业中最常用的一些内容,比如R语言,MATLAB等。

在兼顾三个标化成绩(托福 GRE GPA)的同时,我也在学校开展了几个创业项目,依靠整个团队的优秀,拿到了一些省级和校级的奖项,这些在团队中经历的困难和喜悦,让人更好地思考自己的优势、短板,以及在团队合作中喜欢扮演的角色等。

在假期里,我也常做些公益,还有学习一些小语种,看各种各样的书,上上瑜伽课、在家弹弹古筝,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其实这些东西才是真正让人与众不同的。

Q:申请了哪些学校?最终选择了哪个学校?为什么选择这个学校?

A:我申请了 UCLA,南加州,northeastern, Columbia, Duke, Fordham,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一共7所学校。后来收到了6个Offer。

最后一直在纠结华大的量化金融和哥大,我差点就选了华大,因为他的毕业生起薪都非常高,而且含金量也是很高,全球范围内录取人数很少,很难录。但后来,我放弃了这个项目,是因为我其实一直都不喜欢量化的东西,编程和数字对我来说并不具有吸引力,甚至让我有些抗拒,若只是因为起薪高而选择这条路,那我的格局未免太狭隘了。几经考量,我还是决定从事“性之所近而力所能勉”的风控,毕竟人脉、平台、资源才是奠定我一生职业基础的东西。现阶段也已经有了对研究生期间的明确规划,并已经在实施中。

Q:有申请奖学金和导师吗?这些方面有经验可以传授的吗?

A:商科的奖学金是比较少的,也要看各个学校。我有收到2个MSF项目的奖学金,大致在1万美金左右。我选的几个学校都是只在申请的时候填写是否有意愿申请奖学金,然后学校会择优,在发offer的时候一起告知结果的。

Q:最后,你有什么想跟有意愿留学的师弟师妹说的吗?

A:踏实一点,早做规划,对自己的去路不要犹豫不决,建议最晚在大二上就要下定决心开始准备了,毕竟越早准备,肯定自己本身的实力也在不断的督促下更上一层楼。

出国留学不是为了延缓就业压力,因为未必出了国回来就更有优势,得到一些的同时也承担了风险,所以不能抱着“镀金”的心态选专业和学校,而是以自己的兴趣为主要,同时考虑到投入产出,一定要考虑到研究生毕业后的走向,一定不能短视,既然是学习,那就以学到真本事为衡量标准,才是心里应该有的那杆秤。

 

文字/彭意茗

图片/彭意茗

编辑/陈伟涛

责任编辑/尹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