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亦师亦友,赋能成长——导师制优秀学子风采

文章来源:国际学院 发布时间:2022-12-15 点击数:253 字体: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发挥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推动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学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推进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国际学院自2021年起全面实施并积极推动本科生学术导师制项目。项目开展近两年,一大批优秀学子在导师的指导下在科研、竞赛、个人成长等多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让我们一同领略他们的风采,听听他们对导师制的心得体会吧!

 

✦ 吴昕芮

   19FQS   

 


 

     吴昕芮

 

省级大创优秀结项

 


论文发表成果

 

导师:李颖,法国博士,长期从事生物质资源高值化综合利用技术研发与应用研究,重点研究天然产物绿色萃取和增值加工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曾任国家高新技术龙头企业部门技术总监,现任暨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副研究员/副系主任(主持工作),广东省“扬帆计划”第一核心成员,广东省食品学会副秘书长。主持/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0项,指导学生获批国家级等各级“大创”项目共4项,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篇(A1类16篇);主编Springer英文著作2部《Plant Based “Green Chemistry 2.0”》和《Essential Oils as Reagents for Green Chemistry》,参编英文著作3部;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1件(已授权5件)。2020年入选“暨南双百英才计划”暨南杰青(第一层次)。

 

导师制最早在国外实行并得到广泛应用,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当吴昕芮听闻学院要实行导师制时,便非常主动地报名了。她和李颖老师日常就像朋友一般相处,遇到问题都能和导师进行沟通。在升学方面,李老师会根据自己的留学经历为吴昕芮提供建议,也经常带她参加组会,让她提前对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有所了解。这两年左右的时光里,吴昕芮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一项省级大创项目,并且该项目在今年结题时被评定为优秀;同时,今年7月,吴昕芮作为第二作者在期刊Foods(IF=5.561)上发表题为Sustainable Valorization of Litsea cubeba (Lour.) Pers. Residue as the New Lauric Oil Source Using Alternative Green Extraction and Refining Methods的论文。吴昕芮说,在这个过程中,导师非常负责,对她的课题进度非常关心,给予了她极大的帮助和支持。

 

个人心得

我认为导师制对于我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因为如果没有导师对我的引导和支持,想必我的项目科研是无法快速顺利推进的。因为在导师的指引和经验的分享下,我对自己未来有了更加清晰的规划,以及提前让我熟悉了未来我需要去了解的很多内容信息。

 

✦ 徐丹齐

   20FSE   

 

 

徐丹齐

 

导师:蒋鑫炜,博士,暨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副研究员,国家注册营养师,广东省及广州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广州市科普名师,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eFood 杂志副主编,食品工业科技青年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unctional Nutrition编委,Journal of Food and Nutrition Sciences 编委。获得暨南大学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一等奖,以及暨南大学“校长奖”等。

 

抱着进一步了解和参与科研项目、操作实验的想法,徐丹齐在大一时就参加了学院的导师制项目,她选择了自己的班主任蒋鑫炜老师。蒋老师的研究方向恰好是她感兴趣的方面,而且他对待学生从不敷衍懈怠,总是循循善诱。这两年的时光里,蒋老师在课业和实验项目上都为她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参加竞赛时,从报名申请书、到和企业牵线搭桥、再到现场答辩,导师都尽心尽力地为他们提供建议,一步一步完善他们的想法,同时也给予了他们足够的个人成长空间。目前,在蒋老师的指导下,她作为团队负责人获得“互联网+”大赛校级银奖、徐福记第三届产品创新大赛三等奖和人气奖。对她而言,竞赛的这段时间不仅是专业能力的提升,个人的领导组织能力也得到了增强,是一段难得可贵的成长经历。

 

个人心得

我认为导师制可以帮助理工科学生更快熟悉校园学习节奏,为处于迷茫期的大学生提供思路和努力方向,对于充实校园生活、提升个人价值有很大的帮助。

 

✦ 陈宇涵

   17CM   

 

 

熊鹏老师和课题组的同学

图一右一、图二左一、图三右一为陈宇涵

 

导师:熊鹏,国际学院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班主任,暨南大学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目前主持各类课题9项,先后在SCI杂志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十余篇。担任《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客座编辑,担任《Epidemiology and Psychiatric Sciences》等十余本SCI杂志审稿人。

 

国际学院的科研氛围一直都非常好,在耳濡目染下,陈宇涵也抓住了导师制的机会加入熊鹏老师的课题组。熊老师是一位非常负责和细心的老师,而且非常注重学生的想法。他手把手地教学生使用科研软件,曾和陈宇涵一同修改文章的参考文献直至凌晨三点。在他和老师、以及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他的第一篇一作论文被影响因子高达9.052的SCI期刊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接收。该文章的研究项目也获得了2022年暨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此外,陈宇涵还参与了课题组其他几篇文章的准备和撰写,了解了不同的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如大学生抑郁精神问题、全球不同疾病负担等方面,增加了见识。在参加导师制的过程中,他需要同时参与课题组的研究,并管理好自身的学业和爱好,这也让他的时间管理能力得到了提升,更有耐心,更加自律,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个人心得

通过这几年的在果园导师制下的科研学习,我对科研的认识也得到了广泛的提升,我觉得:

 

在开始一篇文章之前,科研方向要把握准确(找到目前的研究缺口和关键问题),这需要大量的文献搜索和阅读才能更好地总结出此前的研究的不足,做到真正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解决问题。通过浏览文献的方式对于了解研究的领域以及确立研究方向是至关重要的。

 

开始研究时,好记忆不如做记录,当你看到一篇论文可能对你文章写作或者论点讨论有帮助的时候,不要犹豫,把它存档下来,避免当你后续需要它时的无处可寻。

 

最后撰写文章时,优秀的文章并不需要太多的花里胡哨的描述,简单明了地用学术语言说明你做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果就足矣,精力要放在文章呈现效果和内容上。花哨的技术有很多时候只是在掩盖作者对研究痛点定位不准的问题,直接有效的表达可能是更重要的标准。

 

✦ 欧阳晗

   19CM   

 

 

欧阳晗

 

导师:傅国,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在复杂骨折及其并发症的诊治、周围神经创伤和手外伤的治疗方向有较深造诣。2011年8月至2012年9月赴美国洛杉矶California Hospital Medical Center,担任创伤骨科访问学者,期间获美国高级创伤生命支持培训(ATLS)资格证书。2013年7月-9月作为创伤骨科访问学者赴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John Hunter Hospital访问学习。归国后,先后多次担任国际学术大会现场英文翻译。目前已经在国内外著名期刊杂志发表10余篇研究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篇。主持广东省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2项,厅局级项目2项,校级项目2项。作为骨干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

 

“有一个良好的导师在前方做引导,对自己的引领作用也是很大的,会减少很多自己内耗的时间。”欧阳晗如此评价导师制带给她的体验。一直以来对外科很感兴趣的她抓住导师制的机会,选择了临床外科经验丰富的骨外科医生傅国老师。每周四下午,她都会跟随老师前往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见习,学到了很多骨外科方面的知识,了解了骨外科一些常见的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过程。作为傅医生,他对待病人一视同仁,富有耐心,他的同理心和责任感令欧阳晗非常钦佩;作为傅老师,他带领学生进行科研活动,让他们对科研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在他的指导下,欧阳晗和同伴在暨南大学第二届“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大赛”中获得实验设计组二等奖,并在今年参加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暨实验设计论坛,成功进入复赛。在导师的指导下,她也在向着心目中理想的医生形象不断靠近。

 

个人心得

有一个人走过了你正在走的路,并且在前路给你指引方向,告诉你什么样的方向是正确的,有一个人以身作则,告诉你应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做好什么样的事情。有一个人和你素昧平生但是愿意倾囊相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很感谢在大学生活中能遇到傅老师。

 

✦ 陈博

   20FSE   

 

 

陈博

 

导师:白卫滨,暨南大学理工学院教授,副院长,食品安全与营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广东省食品安全分子快速检测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广东省食品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等。长期从事食品天然功能色素花色苷开发及营养干预研究,近5年来,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40篇(SCI中科院大一区或本领域TOP期刊论文29篇,IF> 10论文13篇,高被引论文3篇,封面文章2篇),EI论文5篇;申请发明专利13项,授权专利7项,并转让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任务1项,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1项,广州市民生科技重大专项1项,横向课题4项,主编出版英文专著2部,共同创办并担任eFood杂志和Food Frontiers杂志主编和副主编。

 

大一下学期,在了解到导师制相关事宜后,陈博就希望通过导师制,尽早地让自己投入到实验室操作和科研项目中,为自己未来升学和工作准备。在班主任蒋鑫炜老师的建议下,陈博选择白卫滨老师作为自己的导师。对于尚无经验的新人陈博,白老师建议他先跟随师姐熟悉实验环境,慢慢接触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师姐非常有耐心地为他介绍各种实验仪器和器皿的使用方法,并让他参与到样本检验的环节中。经过多次实践,他对于一些实验技能的熟练度大大提升,甚至还帮助了他提前一步预习课本内容。在课题组的老师、同学的共同努力下,他们的“暨农食创”珍珠马蹄项目在“互联网+”校赛中取得了银奖的好成绩。

 

个人心得

在老师的指引下,自己一步步地向着最初定下的目标靠近。在导师制的帮助下,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道路,有方向的不断进步,让原本有些许迷茫的我少走了不少弯路。非常感谢导师们耐心地指导和富有能量的鼓励,在这艰难的,难以预料的科研之路上,提供了最让人安心的学术保障。

在剩下的两年大学时光里,更需要去抓住每一刻可以学习的机会,把握导师制带来的好处,争取让自己在毕业时,成为一个自信的,富有技能的优秀人才。

 

 

 


 

 


 

(文字/李思嘉、编辑/袁彩义、审核/孙绮芸、终审/汪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