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丨我院2019级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学生王俊霖在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Date:2023-04-21 Source:国际学院

2023年3月,国际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19级王俊霖同学以论文第一作者身份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发表学术论文 “Efflux pumps and different genetic contexts of tet(X4) contribute to high tigecycline resistance in Escherichia fergusonii from pigs”。通讯作者为食品安全与营养研究院李丽丽老师。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为生物学领域权威期刊,属于SCI期刊BIOCHEMISTRY & MOLECULAR BIOLOGY - SCIE(Q1),CHEMISTRY, MULTIDISCIPLINARY - SCIE(Q2)。中科院生物学二区top,2022年影响因子为6.208.。

论文简介

猪体内的弗格森埃希菌菌株是tet(X4)可转移基因的存储库,为了解该菌株对替加环素的耐药机制以及tet(X4)遗传背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供了依据。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外排泵和tet(X4)可转移多样性遗传结构在弗格森埃希菌对替加环素抗性中的作用。猪体内的弗格森埃希菌是tet(X4)基因的宿主,可能在中国不同养猪场之间传播,这对相关猪肉产品的安全构成潜在危害,并构成公共卫生风险,因此需要深入研究。


学习经历分享

2020年,学院开始推行导师制。我结合自身兴趣决定加入石磊老师的课题组,跟随李丽丽老师参与科研项目。在此过程中,我逐渐明确了未来的奋斗目标,毕业后想出国深造,扩大自己的国际视野,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回顾这一路,科研路上柳暗花明,悲喜交集,令我感慨万分。由衷感谢李老师一路上的指导和陪伴,正是因为老师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讲解,我才能克服科研路上的重重困难。在这几两年多的研究生活中,我学到了许多。测定几百上千个样品时,需要的是耐心与毅力。绘制基因环境图谱时,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的分析能力,同时还有熟练的图像绘制技巧。在论文的初稿创作过程中,考验的是文献阅读量与写作水平。详细的实验记录是反思实验失败的关键,完善的实验方案是照亮未知的明灯,对研究内容的理解与思考是论文写出闪光点的秘诀。

同时我也很感谢实验室各位前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各种仪器的操作原理,试剂盒的使用,引物的合成,CRISPR系统的原理和全基因组的分析的学习都离不开他们的耐心教导。2022年2月,我曾作为万锈琳博士的助手,在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期刊上,参与发表了一篇Engineering a CRISPR interference system targeting AcrAB-TolC efflux pump to prevent multidrug的文章,这为之后的科研文章发表打下了基础,让我更有信心在科研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大学四年我收获颇丰,有充实的青协生活,有宝贵的实验室经验,参加了大大小小的游泳比赛,发表了两篇论文,结识了各路优秀的朋友,遇到了兢兢业业的老师等等。四年的绚丽多彩不是三言两语可概括,在此我感谢暨大国际学院能提供这么好的平台供我成长。在未来University of Florida的研究生生活中,我定将更加努力,全身心投入到癌症治疗的研究中,为人类健康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图文/王俊霖、编辑/韩雪儿、审核/蒋鑫炜 杨璐瑶、复审/刘明、终审/于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