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体验,实践调研——为新围村发展建言献策

Date:2019-05-21 Source:本站原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发表讲话时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5月18日,国际学院港澳台侨复合型精英计划成员以及部分优秀班级代表,一同来到从化区新围村进行田间劳作和农村实践调研活动。在村指导员的带领下,学员们体验了一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还动手磨了豆浆、学习制作了竹筒饭和炒米饼。学员们对新围村的现状进行了深入了解,经过采访村内干部、组内讨论和成果展示的方法对本村的发展建言献策。学员们深刻感受到劳动最光荣,表示自己对农村状况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意识到在“三农“问题上,大学生们也能发挥自己的一份社会力量。

学员们一早来到从化区新围村,带上草帽,分好小组,准备开始一天的农村实践体验。村指导员将路两旁栽种的植物介绍给学员们——单竹,忘忧草,龙葵,莲雾,豆角,百香果,再力花,蓖麻,滴水观音,万寿果等等。其中有大家熟悉的,也有大家略有耳闻却不甚了解的。在指导员的讲解下,哪些植物有毒不宜接触,哪些植物的果实有健身疗效,各个植物的习性和用途等,在学员们脑海中有了更具体的呈现。对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港澳台侨学子们来说,来农村接触这些平日里在菜市和公园看过的植物,也的确是另一份从未体验过的新奇有趣。

简单参观过后,学员们亲手制作了竹筒饭。用来制作竹筒饭的竹筒是由直径约6公分的黄竹的竹身制成的,饭则是由糯米、猪肉、香菇等其他材料,加了油搅拌均匀而成。制作竹筒饭,需要将拌好的饭舀入竹筒中,留下四个指节的空隙时便加水,没过米粒大概一个指节的位置。此时用大小适宜的红薯塞上,再包上锡纸以便火烧时能受热均匀。

村民们帮忙将学员们亲手制作的竹筒饭烤熟,而此时学员们来到了田地间,拎上小桶和铲子,头顶骄阳脚踩黄土,准备动手挖埋在泥土之间的马铃薯。学员们需要用铲子将表面的土挖开,继续深挖才能刨出底下的马铃薯。新围村的马铃薯是冬种,此刻刚过了收获的季节,学员们要收获的这批土豆正是村里留下来给学员们体验用的。在学员们专心挖土豆的间隙,村干部提到:“这附近的农村很多,为了避免‘一窝蜂’地种植同一种经济作物,实行‘一村一品’制度。我们村的作物就是这土豆,成立有专门的马铃薯合作社。”

挖马铃薯还不够过瘾,学员们又去到边上那一方田动手挖起了马蹄。“上面十五公分的硬土层什么都没有,马蹄都在地里二十公分左右。”指导员讲解道。马蹄的学名为荸荠,皮色紫黑,个头又小,在泥土中不太好找。村指导员跟学员们说一人能挖上七八个就算不错,大家倒是在讲解中找到了诀窍,不多时就挖出了两小桶。拎上丰硕的成果准备返回享用午饭时,学员们的衣服也早就被汗水打湿,大家总算了解到农民的不易。返回途中,村指导员带上男学员们去砍了甘蔗,头顶烈焰之时,啃上香甜清爽的甘蔗,倒也快意。

午饭,大家品尝上了自己方才做的竹筒香饭,配上村民亲自准备的菜肴,村支书还献上了自家酿的米酒。大家交流起刚才的农活体会,谈笑之间也不忘大家今天的主要任务——调研考察,为新围村的发展出谋划策。学员和村中干部也进行了深入交流,对于本村的现状和村民们的生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稍事休息后,学员们又进行了磨豆浆和制作炒米饼的学习体验。

跟随着村民学习过如何磨出浓度刚好的豆浆,学员们自觉地为自己分配任务,一个转磨盘,一个加入适量比例的黄豆和水。用惯了豆浆机,石磨豆浆的体验显得格外珍贵,现如今已经鲜少有人再使用如此传统的手法制作豆浆了。在纹路清晰的磨碾之下,黄豆被一颗颗碾细,豆浆汁从夹缝流入磨盘上,转速要慢且均匀,经过充分碾磨,石磨豆浆的口感是豆浆机无法取代的。

炒米饼是广州地区的四大名饼之一。村民向学员们展示的制作炒米饼的方法仍是依靠手工来完成。将碾好的熟米粉和适量的糖浆一起搅拌和匀,捏成团后压入饼模内,依靠擀面杖压实压平,再将压实了的饼从模具中敲出来,之后送入烤炉烤制即成。炒米饼往往是送礼佳品,因为饼模的花纹各异,常见的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也有祝人婚姻幸福美满的双喜图样。学员们看到的木制模具是从村里家家户户收集来的,如今制炒米饼往往用机器代替,所以木制模具也都是“老古董”,学员们手中的木制模具往往都有着三四十年的历史了。

随后,三组学员们坐进了围屋——客家特色建筑——开始根据小组出行前制定的选题对新围村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期间,根据已了解的情况向几位村干部进行了提问,以便于深入了解村庄现有的问题,向村干部提供一些新发展规划的思路。

目前新围村面临的问题有“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地少、土地瘠薄、少良田。现有的马铃薯合作社虽然发展稳定,但也只是维持在供需持平的状态,由于地形条件限制,即使想要扩大生产量也没有适宜的土地。即使有不少的山丘,但由于国家生态林的划定,山上可用的资源并不多,也难以连成片被利用发展。

由于村里的农业发展一般,收成往往用于养家糊口多过创造利润,如果想要挣钱过上好日子,村内的青壮年多数还是选择外出务工。村里留下的剩余劳动力也难以创造更大更多的价值。

新围村面临不少的困难,同样也面对着机遇和挑战。农村的发展不仅要依托国家政策的整体帮扶,具体农村问题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具体解决。经过一番探究和头脑风暴,三个小组各派出代表,简单介绍了各组对新围村发展的一些建议。综合下来,三个小组都注意到了新围村的旅游业发展——继续重视和优化现有的农村体验研学项目,重视利润的提升,其中可以通过对农副产品的加工包装、增加农家乐和民宿体验、进行地区传统文化的视频宣传等方法来增加收入。除去旅游业,关注新围村的长远发展也很重要——重视儿童和青年的教育,关注剩余劳动力的再教育;增加和高校合作的机会,通过引入大学生课堂和大学生下乡体验等方式完成文化上的双向交流,双方受益。三组成员还对新围村现有的农业发展方式给出了一些建议,也鼓励新围村将现有的民俗文化发扬起来,和周边农村联合,形成独有的农村生态文化圈,展现一副动人的民俗画卷。

经过短短一天的下乡调研体验,学员们只是对新围村有了大概的了解。但学员们提出的建议和想法得到了村干部的肯定,并指出学员们思维活络,对启发农村发展很有帮助,同时也鼓励学员们多下乡体验,深入了解中国的农村问题,也去发现并感受城市生活缺失的生态美、自然美。通过本次充实的农村体验活动,身为在内地求学的港澳台侨学子,不仅了解到了农村现状,体验了地区民俗文化,还意识到自己作为当代大学生,身上肩负着强国使命,应当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通过今天的劳作,我受益良多,既懂得了农民的辛苦,又明白了农村扶贫任务的艰巨,明白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要身体力行,不怕苦才能为祖国建设更美好的明天。

——谢晋华(香港)

今天是分外充实的一天!学习到一些关于植物的知识,体验了挖土豆等的田间劳作,还动手制作了竹筒饭、手磨豆浆和炒米饼……田埂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体验是汗水与收获的交接仪式;围屋前,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和享受自制下午茶是笑容与满足的陈列展示。今日,不虚此行,受益匪浅!

——吕欣欣(香港)

我觉得这次农村体验活动是一个难能可贵的精神,让当代大学生更了解农村生活、农村特色和农村现况。这次调研活动跳出以往课室上课的框架,让我能切实地了解农民的工作与其艰辛。食物得来不易,从今天的磨豆浆、挖土豆和做米饼的过程中能深刻体会到。盼望下次还能参加农村交流活动!

——冼国燊(香港)

文字|叶侨斯

图片|尹秋颖 叶侨斯等

编辑|蔡亿锋

审核|余佳佳尹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