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杯”干货(第二弹)

Date:2018-05-28 Source:国际学院

挑战杯感想与经验分享

 

关于挑战杯的小感想

——13CM 麦丽欣  荣获“挑战杯”校赛三等奖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我并不是那些在挑战杯战绩最优秀的,但是我希望我总结出来的几经验可以帮助到你们。

关于做科研最重要的一点必须提: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

对于选题组队选导师,我觉得要看个人有没有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如果有,当然就是最好自己初步定好了课题,找志同道合又靠谱的同学朋友,然后联系相关老师,看老师收不收“徒弟”,不过我自己就是通过认识的师兄师姐带进去实验室的,然后认识了导师,未尝不是一个途径。

关于具体实验的落实,我觉得尤其是创新性的,没有前人研究过的项目,很容易受到挫折。如果你只是纯属想了解一下学技术的,不想太占用学习时间也可以跟老师表明一下自己的想法;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平衡到学习与科研的,挑战一下自己也未尝不可。不过,要有心理准备,宝贵的寒暑假也要贡献给实验哈哈。我自己在受到挫折的时候,我的解决方法就是:和老师讨论,探讨到问题所在,自己找文献不断修正实验方案,和实验室师兄师姐交流等等。曾经多次觉得自己的课题无法继续,到现在,成功结题,编写论文,这也是磨炼一个人坚韧性格的过程,也让自己更加佩服自己。

还有关于参赛准备,首先是要有一定成果才可以展示了啦,然后就是展示的时候要站在参观者的角度看,如何才可以快速简明生动地表达自己的课题目的,成果,意义等等。其实,就是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的过程。另外,我觉得参加挑战杯中可以比赛中认识到许多志同道合的科研小伙伴,学习到他们的优点,促进自省,了解到科研更多前沿资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经历,你值得拥有哦~

希望你们看到会有所收获吧,也更希望你们去通过实践找到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后面的人。

挑战杯之选导师经验分享

——12CM 刘芬婷  荣获“挑战杯”省赛一等奖

在大学里,只要你想做,就遍地是机会!尤其是在暨大,基本每个任课老师,都有自己的课题和项目,所以只要你对科研感兴趣,有着一定的“好奇心”,就可以遇到好的导师!

大二的时候和大家一样,懵懵懂懂,只觉得大学不可以就这样“虚度”,应该除了学习以及学生组织之间,还再做点什么。第一次听说科研,是在大二上学期学习组织与胚胎学的时候,当时老师在课堂上提到,自己有实验室和课题,如果同学们感兴趣可以去实验室学习一下。从此便对科研有了初步的印象,也知道任课老师不仅是我们课堂上知识的来源,课外一样可以跟着他们学习

大二下学期上生理实验课时,遇到了我大学里的导师-许戈阳老师。当时和我们班另外两位同学一起去找老师,并提出了自己对科研向往以及兴趣。也算是我们的机遇,当时许老师是第二年在我校工作,实验室才刚起步,虽然实验室的设备以及规模并还未完善,可是许老师是一位非常负责任的老师,手把手地教我们关于实验的一切。从建立实验思路到实验操作,从阅读文献到撰写综述,一步一步,逐渐地让我们对实验,对科研,有了具体的概念。

综上,选择导师的时候,不一定非要选择资历高的教授,也可以选择朝气蓬勃的年轻骨干!两者都是非常好的选择,资历高的教授们,实验室的资源和设备,课题项目这些都会比较完善和丰富,而年轻的骨干们虽然实验室的条件还不完善,可是老师们热情高涨,而且时间相对充沛,学习的机会一样也是很多!当然,选择导师,最重要还是跟随自己的兴趣,兴趣会带你找到最适合你的导师!

 

挑战杯小贴士

——14PHA 朱思睿 荣获“挑战杯”省赛三等奖

1.求师不舍

由于南校本部不同,加之团队又是“拓荒牛”,在寻求导师上存在一定的障碍,于是思睿向师兄刘东兴求教。“只要一个一个办公室去敲门,总会找到”,师兄的话她影响颇深,于是思睿每节课下课便去围堵老师们,直到最后找到现在的恩师。

2.志同道合,默契配合

考虑到自己不在本部难以做实验的劣势,思睿专门找了上一届的两个师兄、一个研究生师姐带领团队。两个师兄一个胆小却心细,一个胆大却冲动,在项目过程中不同类别的工作都可以默契地分工配合。在思睿看来,正是队友们志同道合,默契配合,使得团队得以高效运作。

3. 苦中作乐

做课题科研路上是很枯燥的,思睿说道,“首先要去热爱,作为一个项目负责人,就要学会调动团队的气氛。”项目实验尾声阶段,寒假留下来做实验做到深夜,大家都很崩溃,她就拍视频记录这个阶段,现在回想起来都很难忘。

 

挑战杯获奖经验

———李贺   “挑战杯”省赛一等奖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说起“挑战杯”的获奖经验,李贺的总结只有一条,“找个好的实验室,遇见好的指导老师,然后坚持不懈的狂做实验”。

1.关于做实验

毕竟实验不可能很顺利,运气好的话,一年就能做完了。但如果运气不好,做个三四年也不会有太大收获。当然,一般也都不会太惨的,希望总是要有的。

在这里要提醒一下师弟师妹们,不能在实验室做几天实验,就跑去搞其他活动,做实验还是要持之以恒,不然很容易让实验室的老师反感。

在医学院,许戈阳的生理实验室和杨雪松的组胚实验室都很“抢手”,并培养了很多本科研究生,越来越多的师弟师妹开始进入实验室做实验,竞争越来越大,从我们这一届开始后,如果你再不好好努力,真的是啥都没有了。

2.关于写文章

首先是标书,这个相对比较简单。一般只要按照规定写,都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至于是三等立项还是一等立项,并不会影响最后获奖的等级,因为校赛的入选标准是有中文核心或者SCI文章。

本科生的文章质量大部分取决于实验室,一般实验室都会有自己独立的文章模板。如果真的可以走到写文章那一步,也说明了你工作的努力和老师对你的认可,在这种情况下,实验室会竭尽全力帮助你完成那篇文章的。所以文章不是需要担心的,需要担心的是你的实验有没有结果,你自己是否做好自己的实验。

3.小结

最后跟师弟师妹们分享一点自己的想法,参加挑战杯虽然只是做科研的一种途径,但我还是真心希望师弟师妹不要带着玩玩的心情去做科研,写个标书立个项,然后就没有了然后了,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也没收获,所以做科研还是要严谨,有毅力。

编辑|彭文超 梁雅婷

 责任编辑|尹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