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 | 暨南大学国际学院“声传漠韵,笔绘南香”守望队三下乡实纪

发布时间:2024-10-17 来源: 国际学院

   为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发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学院组建“声传漠韵,笔绘南香”守望队(下称”实践团”),围绕“乡村振兴,文化传承”主题,前往深圳市深汕合作区小漠镇南香村进行为期一周的三下乡活动。活动旨在探寻文化瑰宝,助力文化传承。

慰问优抚研读村志 座谈交流共谋发展:

  7月26日,暨南大学国际学院三下乡“声传漠韵,笔绘南香”守望队成员到达位于深汕特别合作区小漠镇的南香村。到达后,实践团积极参与南香村党群服务中心及村委会组织的退伍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的慰问品派送活动。当日下午,实践团与南香村党支部副书记李纪君、团支部书记姜奋强开展第一次座谈会,研读《南香村志》等参考资料,了解南香村历史与文化,并规划实践内容与预期成果。


观赏非遗文化 助力文化传承:

  实践团探访了非遗文化白字戏曲传承人、南君寮白字戏团团长莫佛秀老先生及南君寮白字戏团早期成员。在采访过程中,实践团进一步加深了对于白字戏曲在南香的历史与影响的了解,并有幸得以见到莫老先生的珍藏——1979年南君寮戏剧团使用的、已经泛黄的手抄剧本。

  实践团还进行了白字戏表演的实地拍摄,帷幕拉开后,台上的表演生动吸睛,台下的观众座无虚席。团队成员到幕后拍摄时,受到了整理妆发的演员们的热情欢迎,并被叮嘱一定要好好宣传白字戏。

  独角麒麟舞是南香的另一大特色传统文化。实践团记录了少年们的训练内容,个人拳法展示,麒麟舞展示,师傅们开会协商的过程和师傅的个人采访。实践团了解到,麒麟舞的传承曾出现过将近40年的断代情况,在村委会与党群服务中心的号召之下,如今一批小麒麟师班正在兴起,唤醒了这沉寂多年的传统文化。一株新生的幼苗在党群的呵护下,虽稚嫩却充满生机。

弘扬红色精神 点亮志愿之光:

  李纪君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到:“小漠南香烈士纪念碑是为了纪念解放前英勇抗战的红军和村民们。”实践团前往烈士纪念碑致敬献礼,并完成红色视频取景拍摄。在此过程中,团队成员真切了解、感受南香的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

  此外,实践团随当地志愿者一同记录了南香村暑期支援支教活动及志愿服务鼓励机制——爱心超市,并采访了姜奋强,了解南香志愿服务发展历程。南香村党群服务中心带领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风景旖旎醉人心 美食珍馐诱人味:

  南香村风景优美,海的壮阔,赤石河的蜿蜒曲折,狮山的雄伟壮观,全都被实践团的镜头一一记录。这里的山海孕育了丰富的食材,村民们依靠地利,创作出了一道又一道独具南香特色的美食,当地盛产的河鲜海鲜在大厨们的烹饪下,色香味俱全。除此之外,实践团还在妇女主任徐彩英主任家中拍摄了南香传统美食擂茶与印粿的制作全过程,并有幸记录了许多南香村的大厨们。

  在狮山的怀抱里,南香村的房屋错落有致。走进街头巷尾,能看见古屋的墙壁上有着一幅幅色彩艳丽的壁画,点缀在古朴的客家屋落间,灵动而富有艺术气息。壁画景观在乡村内并不多见,但在南香,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镜头记录宝藏文化 实践产出丰富成果:

  本次三下乡实践活动,无论是白字戏台的装台过程,还是妇女主任家中擂茶与印粿的制作,亦或是南香村集市的热闹与狮山的静谧,都成为了实践团镜头下的珍贵记忆。

  在实践团的努力之下,团队成功产出六个的视频与五篇图文,覆盖文化、美食、历史等多个维度,并广泛传播于各大社交媒体与网络平台,其中,单个视频内容在微信视频号平台已经取得了超过4000次的观看量,不仅获得了对接方的认可,也彰显了暨南青年在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中的责任担当。

  “声传漠韵,笔绘南香”实践团通过拓展传播之翼,深化与南香村的紧密合作,并深度沟通与协商,精准把握其发展需求与期望,广泛宣扬南香村那独特的自然风貌与深厚的人文底蕴,为南香村的乡村文化振兴事业注入一股不息的活力之源。

总结:

  此次南香之行,实践团在这片土地上,亲眼见证了传统与现代的和谐交融,深切感受到了文化之树在困境中破土而出的坚韧与不屈。愿这粒文化的种子能在南香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南香村的明天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文字/周思婕 苏慧思、图片/全体成员、编辑/杨程茹 詹旭晨、

初审/封小龙、复审/宋京松、终审/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