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着衰退甚至失传的风险。在信息化、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许多非遗文化在传播和传承过程中遭遇了难题,许多年轻人逐渐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传承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智融粤彩”产学研融合实践团响应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号召,积极投身于始兴县非遗文化的探索与推广工作中。实践团以学院的多元学科优势为依托,聚焦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结合“智融粤彩”项目,探寻始兴当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和创意设计,推动非遗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创新传承。
探始兴非遗瑰宝,讲述传统文化故事:
实践团走访了始兴县的上奉禅寺、红围、澄江青草狮制作基地,在与非遗传承人一次次的交流中,实践团成员们不仅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深刻意识到传承背后的艰辛与责任。
实践团在澄江文化馆前合影
上奉禅寺;古寺幽篁,始兴雅韵:
上奉禅寺不仅是始兴传统民俗活动的重要场所,更是非遗文化扎根发芽的沃土。每年庙会期间,来自周边村镇的村民都会聚集在这里,参与舞龙舞狮、祭祀祈福等庆典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传承了始兴的民间艺术,同时也体现了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
上奉禅寺景观
在与寺庙的负责人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上奉禅寺所在的地区曾是始兴地区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庙会活动中的舞狮、庙会歌舞等非遗项目都与上奉禅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虽然寺庙如今面临着信徒逐年减少、庙会逐渐淡化的问题,但它依然是传承始兴文化不可忽视的场所。
我们意识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靠技艺的传递,更是靠当地的社区和文化环境的共同支持。通过影像记录和新媒体宣传,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始兴的民俗活动,借助文创设计的方式赋予这些传统习俗新的活力。
上奉禅寺景观
红围;赭墙忆影,史韵凝光:
红围,地处始兴县沈所镇沈北村,是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的客家围屋,原名奠安围,因墙体呈红色得名。走进红围,其古朴建筑风貌尽显客家文化魅力 。与管理人员交流得知,抗战时期这里是重要革命据点,上世纪四十年代,广东省委、粤北省委机关在此办公,当地党组织开展诸多地下活动,为广东抗战贡献力量。红围有三道围门,围墙厚实,曾有五层 96 间房,约 2500 平方米,承载着厚重革命历史,是珍贵的精神地标。
红围外景
在红围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实践中,实践团积极探索多元路径。同时,实践团也拍摄了华侨系列视频。来自罗马尼亚的华侨陈康乐感慨颇深:“参与这次实践,我深刻意识到红围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这么珍贵的历史遗迹,承载着数不清的故事,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不该被遗忘。我们可以把红围的历史故事融入到文创产品里,再借助数字化平台,把这些文创产品推广出去。这样不仅能让更多人了解红围在地方历史和革命文化里的重要地位,也能给始兴的历史文化带来新的活力。”借助视频的传播力与文创产品的创新性,红围文化才能逐步走进大众视野,为其传承发展注入新的生机。
青草狮翠影狮魂,匠心织梦:
澄江青草狮,又名“瑞狮”,是始兴县传统民间艺术的瑰宝,融合了武术、杂技和打击乐演奏,拥有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然而,随着时代变迁,青草狮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澄江镇非遗展厅展出的青草狮实物
实践团走访澄江镇的过程中,遇到了这一文化的传承人——张福元师傅。年事已高的张师傅已经无法亲自制作青草狮,但谈起这项技艺,他的眼中依旧闪烁着热爱与不舍。他动情地说道:“如果我去世了,青草狮就很难再传承下去了。
张师傅的徒弟们虽然很多,但能完全掌握青草狮的制作与演绎的却寥寥无几。如今,系统的技艺传承变得愈发困难。张师傅的小孙子依然在学习吹海螺,这一细微的传承令我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也感受到肩上的责任更加沉重。
张师傅进行青草狮螺号展示
谈及濒危的青草狮,实践团负责人蒋文睿表示:“我们深入探寻了青草狮的文化内涵,不仅与张师傅深入交流,还拍摄了一系列宣传视频,从制作工艺到表演场景,都进行了细致记录。之后,我们会借助自媒体等平台,将这些视频广泛传播,希望通过讲好青草狮的故事,让这项濒临失传的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我们深知,非遗文化不仅是过去的记忆,更是我们需要守护和传承的未来。我们希望通过走访、记录和传播,让始兴更多年轻人了解并加入到非遗的传承中来。非遗文化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守护与传承,未来,我们不仅是学习者,更是守护者、传播者。
融合创新,文化焕新:
通过实地走访和深入交流,实践团对始兴非遗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对非遗文化推广与现代产业结合的可能性有了新的思考。在总结调研成果的过程中,实践团计划以纪录片或纪录片形式呈现始兴非遗文化的魅力,同时设计一系列非遗主题文创产品,并借助社交媒体和电商平台进行推广。这些举措不仅希望助力始兴非遗文化走出乡村,更希望能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智融粤彩”产学研融实践团用行动诠释了“乡”约始兴的意义,他们将继续用创新的方式助力非遗文化焕发新生,用青春书写中国故事,让始兴文化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实践团在澄江镇人民政府前合影留念
(文字/蒋文睿 陈步青、图片/唐宇静 黄安妮 陈步青、编辑/陈步青 蒋文睿、
初审/封小龙、复审/宋京松、终审/闫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