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导师制|王超——以学科知识为桥梁,启迪学生开拓创新

发布时间:2021-10-28 来源: 国际学院


国际学院本科生学术导师制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发挥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推动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学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推进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科生学术导师制项目在国际学院的积极推动下,已于2021年起全面开始实施。

王超,副教授/博士,国际学院食品质量与工程专业(FSE)/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FQS)学术导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果蔬非热加工技术的研究。发表SCI收录论文16篇,主持科研项目8项,申请发明专利8项。

近年来指导学生获得的奖项有:

12020建行杯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省级银奖

22021建行杯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省级银奖

3、暨南大学优秀创业指导老师。

王超老师自加入暨南大学以来,就一直在国际学院食品与质量安全专业开展全英文教学工作,主要负责教授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食品毒理学(Food Toxicology)、食品生物学(Food Biochemistry)等课程。她非常热爱教学与科研工作,在自己的教导下,能看到学生的成长,使她倍有成就感。在国际学院开展导师制项目之际,王超也积极申请加入了导师队列,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并带领学生团队参加比赛。此次,王超带领的学生队伍参加了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最终获得广东省分赛银奖。


获奖项目介绍

获奖项目《益芽——天然叶酸芽菜助力乡村振兴》,利用芽菜为载体,采用超高静压技术对豆类进行预处理来调控芽菜使天然叶酸富集,经处理后,芽菜内叶酸总量最高可提高至2.5倍。同时,叶酸的生物利用率可达100%,天然安全,成为消费者在日常饮食中补充叶酸的更为安全有效的新方式。项目成果效果显著,简便易行,耗能低,推广性强,在实际生产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积极助力乡村振兴。

王超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过程中,有几点心得体会分享给想要参赛的同学们:

 一是在选题过程中,同学们需要利用已学过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项目研究内容和所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为创新能力的发挥提供扎实的基础。

 二是在指导过程中,要知道学生才是项目的主体,同学们需要在老师的启发与引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明确分工的同时,同学们之间也应该多交流,邀请老师旁听讨论的过程,并提出修改的建议。

 三是项目组成员之间需要定期对项目进行阶段性总结,和指导老师共同分析解决该阶段产生的问题,问题不宜拖延。

 最后,实验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才能分析出正确的实验结果。在项目成果的展示中,使用规范的语言进行陈述,让听众清晰了解自己的项目。

 

王超认为,正是由于导师制项目的建立,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学科知识建立师生之间紧密的联系,同时,老师能够在此过程中树立榜样作用,以身作则,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参加了导师制项目,建议多主动和教师沟通,教师会根据学生的意向,让学生加入教师的科研项目,理工科的同学可以获得更多做实验参加项目的机会,对未来有科学研究志向的同学大有益处。想参加创新创业比赛的同学,也可以在实验后,不断打磨自己的项目去参赛,进一步获得更多成长的机会。

 


 采访视频

导师寄语:

Dear International Fellows, I wish you all the best. 祝你们学业步步高升!

——王超



(文/叶侨斯  视频/林睿朋  初审/李佳  终审/汪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