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英教学贡献奖|潘三强——希望成就梦想,卓越源自坚持

发布时间:2021-10-27 来源: 国际学院


 2004年潘三强在美国做访问学者  

 

潘三强

  · 暨南大学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医学学科管理中心主任

  · 第1516届中国解剖学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

  · 广东省解剖学会第12届、13届常务理事

  · 广东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

  · 第六届暨南大学本科教学校长奖

  · 暨南大学优秀教师、师德标兵

  · 暨南大学国际学院第一届全英授课优秀教师

 

1994年,刚从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完成硕士学业的潘三强,来到了暨南大学,从此开启一段医学的育人之路。任教之余,潘三强老师曾在香港中文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和伦敦国王学院都留下了自己勤学的身影,并在美国新泽西医科与齿科大学进行为期一年有余的访学。二十余年教学生涯,他主编中英文教材3部,参编各类教材32部,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并获得暨南大学优秀教师、暨南大学师德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一路走来,从助教做起,晋升到讲师、副教授,到如今的教授,这些成就是他杰出贡献的最佳佐证。

 

加入全英教学队伍

2001年,国际学院开设临床医学专业。作为国际学院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国际化的临床医学除了需要教师们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对其英语能力有所要求。而潘三强老师在国外深造学习的经历,让他能够快速适应与往常所不一样的教学环境。从此,他开启了全英教学的历程。由于临床医学的许多知识都源于西方,全英的教学环境会产生特有的优势。潘三强老师认为,使用英文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知识的源泉和相关典故。同时,英文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与临床联系密切,部分内容重点也与中文教材不同,这也能为中文教学提供很好的借鉴。当然,全英教学的模式在起步之初必然会面临种种困难。潘老师在准备全英教授解剖学时,就遇到了准备时间短、英文教材缺乏、专有名词发音难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相比于中文教学,他只能多花几倍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课,练习单词发音,编写教案。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和工作,全英教学顺利开展。目前,临床医学的教学模式业已成熟,并成为了国际学院的招牌学科之一。


加强交流,亦师亦友

除了日常的教学,潘三强老师还担任全英教学督导。全英教学督导的工作涵盖多个方面,首先是听课,对课堂教学提出建议并反馈至任课教师及教科办;其次便是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和意见,进一步改进教学质量。同时,组织全英教师开展各类教研活动、改进”全英语教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考核评估授课教师资格和学生论文。在全英教学督导的经历中,潘三强老师也对全英语授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全新的体会:老师和学生需要加强交流,做到亦师亦友。他提到,在全英授课的教学中,学生留给他的印象最为深刻。全英语教学的环境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不可或缺的就是与学生交流,构建良好的关系。谈到学生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事件时,潘三强老师向我们分享了三个故事。一是有位海外留学生在上他的课时,恰逢自己的生日,便带来了蛋糕与全班师生一起分享,共同庆祝生日,老师和学生之间相处气氛极为融洽。二是他的美国学生Zeid,在留学期间自愿前往汶川赈灾,这种勇敢、奉献和友爱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潘老师。而他在美国获得了执业医生资格证后,也回到了国际学院,特意找到潘三强老师,像朋友一般分享这个喜讯。最后一个故事则发生在去年我国新冠疫情爆发初期,缅甸学生邱安妮自费购买近700只口罩寄回国内,通过潘老师捐赠给学校师生。疫情无情人有情,这种爱心深深打动了潘老师。与学生们的暖心回忆,是日常交流相处的结晶,这不仅是对传道授业的回报,也是一份来自朋友的真挚关心。他相信,与学生加强交流,就能打破语言的隔阂,帮助他们成为更优秀的人才。


一路走来,潘三强老师与临床医学专业共同成长。他勉励学生们在医学之路上,要追求卓越与梦想。“博学而厚德,广思而慎行”是他对全英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们的寄语。


(文/林睿朋  审核 /孙绮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