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实践内涵,国际学院组建“暨寻围楼,做燎原之火”实践团队(下称“实践团队”),围绕乡村振兴主题,前往始兴县罗坝镇燎原村、红围等地展开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旨在引领和帮助广大青年以真才实学服务社会,以青年之智赋能乡村振兴。
此次实践团队由国际学院团委书记封小龙和辅导员何思琦老师指导,通过实地调研、汇报交流,探寻始兴县围楼的历史人文,就古建筑文物活化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讨论,在古今文化互鉴中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团队成员充分发挥专业所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聆听围楼文化讲解 感悟客家文化魅力:
7月11日,实践团队跟随罗坝镇书记张蓉,来到罗坝镇长围,通过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讲解,对长围古建筑的建筑风格和人文传承历史进行初步了解。随后,实践团队跟随着张蓉书记一同参观传统历史建筑“聚宝盆”,深入感受围楼的风水文化及客家中“天地人和”思想。同时,实践团队通过观察围楼从清朝时期到八十年代这一阶段围楼构造装饰的变迁,总结时代前进对于历史建筑文物发展的意义与影响。
探寻红围故事 缅怀革命先烈:
英雄浩气壮千秋,先烈精神动万代。为探索韶关围楼红色基因,实践团队前往始兴县沈所镇沈北村的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旧址—红围进行参观学习。红围,以其“红色指挥所”名号而闻名,为广东抗日战争作出杰出贡献,承载着光荣的红色革命历史。实践团队通过学习此地战争历史背景,了解红围整体建筑结构,深入感受红色革命文化,并决心将中华革命传统中红围这一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实践团学习红围历史知识
此外,实践团通过阅览红围展牌与聆听讲解员的讲述,了解到更多人民英雄的英烈事迹,深切感受到革命英雄捍卫国土、保家为民的决心。在此过程中,团队成员表达对烈士的沉重哀思,同时激发了爱党爱国的热情,更加坚定要肩负接过历史接力棒的时代重任,为新时代新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团在红围实地考察学习
当天下午,实践团来到外营保卫战遗址馆前举行肃立默哀仪式。通过缅怀革命先烈,纪念革命的峥嵘岁月,更是激励新时代青年要敢担当有作为。实践团成员表示:“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革命先烈的牺牲与付出,我们要挺膺赓续红色精神血脉,这是我们是新时代青年义不容辞的义务。”
汇报调研成果 展现团队风采:
7月15号,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夏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纵向帮扶队队长、始兴县党委副书记谢涛等一行领导莅临罗坝镇进行参观指导。实践团队届时向各位领导学习活动开展经验,并详细汇报此次社会实践的调研成果。
校领导一行先后参观了长围的“三省堂”、曾氏家族故居、炮角楼等重要景点,通过团队成员的讲解,对围屋的建筑构造、住民“曾氏家族”的先贤故事以及相关历史进行全面深入了解。参观结束后,多方就围楼发展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针对围楼建筑文化的活化与传播提出新的思路,希望通过创新驱动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团队成员在向领导们介绍围楼的建筑特点
夏泉书记与谢涛书记就围楼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总结调研问题 助力围楼新生
历时七天,实践团走访调研多座围楼,深入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着力解决始兴围楼建筑文物活化所面临的问题,深入挖掘文化传承与发展之间的脉络与矛盾。实践团队注意到此地有着足够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其文化价值的挖掘程度不高,宣传深度与广度不足,文化的辨识度低、缺乏影响力,加之旅游载体平台数量不多、层次不高,地域旅游方案缺乏吸引力,文旅融合总体上处于浅层发展阶段,无法融合与展现文化赋旅的独特优势。
针对以上问题,实践团建设性提出将地区文化、民俗文化等与旅游进行深度融合,挖掘深层文化基因,讲好围楼故事,加强各平台特色宣传工作力度,通过建立各类特色主题文化区促进全域旅游业发展。通过结合各景区自然环境优势和文化内涵价值进行深度开发建设,明确品牌发展特色,打造具有围楼特色的文旅产业。同时,要着力整合多方优质资源,促进共建共享合作交流平台,实现优势互补。
未来,实践团成员将肩负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通过“文化赋能”加强当地各类产业与当地传统文化契合度;同时,实践团将继续拓展助农领域,为讲好围楼故事搭建平台,让更多人感受中国美丽乡村、中华优秀文化,以更强的信念投入到乡村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为乡村振兴以及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暨南青春力量。
(文字/张家浩 蒋文睿 赵灿鑫、图片/黄琬淳 郑宇、编辑/蒋文睿 甘佳禾、
初审/封小龙 何思琦、复审/宋京松、终审/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