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大湾区未来油脂科技与大健康研讨会顺利召开

文章来源:国际学院

发布时间:


(与会领导、专家合影留念)


值暨南大学庆祝建校119周年暨迎接120周年校庆之际,由暨南大学主办,中国-马来西亚油脂加工与安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和暨南大学国际学院联合承办的第一届大湾区未来油脂科技与大健康研讨会于11月6日在暨南大学石牌校区校友楼4楼会议厅隆重召开,来自加拿大、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20余名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国内科研院所、企业界的代表、学校相关部处负责人和师生代表共10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开幕式由暨南大学国际学院党委书记闫昕主持。


(暨南大学国际学院党委书记闫昕主持)

 

暨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顾乃华出席会议并致辞。他代表学校对各位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暨南大学作为中国创办最早的华侨学府,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国-马来西亚油脂加工与安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作为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的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充分利用暨南大学与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的优势资源,积极促进中马及东盟国家在油脂加工、营养与健康领域的科技合作,成效显著。

他进一步强调,当前全社会对健康与营养的关注日益增强,本次研讨会以“未来油脂科技与大健康”为主题,汇聚多国专家学者及企业界代表,共同探讨未来油脂产业的前沿科技与创新方向,谋划合作新机遇。这既是一场学术盛会,更是一场深化合作、共促发展的思想盛宴。最后,他借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寄语与会嘉宾能深入交流,贡献智慧,并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研讨会聚焦食品功能活性成分挖掘、食品绿色加工与可持续发展等研究热点。与会专家学者及科研院所和企业界的代表齐聚一堂展开高水平学术探讨,为未来油脂科技和大健康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暨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顾乃华致辞)

 

韩国国家食品安全信息服务中心主席Lee Jae Young做了题为“The Global Leadership Role of the Korea Food Safety Information Service (Focusing on Overseas Information Collection, Analysis, and Provision)”的报告。他在报告中阐述了KFSIS机构在海外食品安全信息收集、分析与传播中的全球领导角色。该机构通过整合科学数据、监管情报与新兴技术,强化全球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其工作促进了国际间的信息透明与实时共享,为政策制定和行业应对提供了关键支持。

 

 (Lee Jae Young博士进行报告)


高丽大学教授Kim Young Jun做了题为“Global Functional Ingredients Research Trends and Innovations”的报告。他以全球功能性成分研究趋势与创新为主题作出报告,综合概述了当前全球功能性食品成分的最新趋势,指出人工智能、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多组学分析等智能发现平台对生物活性化合物识别和验证的加速作用,主张采用灵活且基于证据的全球监管框架,促进跨境市场治理。

 

 (Kim Young Jun教授进行报告)


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教授Tan Chin Ping做了题为“Advancing Palm Oil Safety: Mitigation of 3-MCPDE, GE, and MOSH/MOAH Contaminants”的报告。他探讨了提升棕榈油安全性的策略。他的报告介绍了在全供应链中减少3-MCPDE、GE和MOSH/MOAH等污染物的创新技术。他强调了行业与监管机构合作的重要性,以在保障棕榈油可持续性的同时确保其食用安全。


 (Tan Chin Ping教授进行报告)

 

萨斯喀彻温大学教授Martin.J.T.Reaney做了题为“Transforming Brewery Waste into Functional α-GPC-Rich Non-Alcoholic Beer: Advancing ONE Health through Circular Brewing”的报告。他提出将酿酒废弃物转化为富含功能性α-GPC的非酒精啤酒,并将循环酿酒技术与传统酿酒方法进行对比,体现了将环境保护、食品创新和认知营养相结合的“大健康”理念。


(Martin.J.T.Reaney教授进行报告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教授Quek Siew Young做了题为“Nervonic Acid-enriched Structured Lipids”的报告。她的研究致力于提升神经酸的生物利用度,她的团队通过酶法合成成功制备了高纯度的神经酸结构磷脂。该研究还发现,微胶囊包埋技术能显著影响其在消化过程中的释放率与储存稳定性,为脑健康功能性食品开发指明了方向。


 (Quek Siew Young教授进行报告

 

墨尔本大学教授Cheong Ling Zhi做了题为“Future-Proofing Lipid-Based Ingredients Through Bioprocesses”的报告。她提出通过生物过程确保具有未来适用性的脂质基食品成分,讨论了生物加工技术在生产脂质基原料方面的机会和挑战,促进未来的食品系统保障。


 (Cheong Ling Zhi教授进行报告

 

研讨会组委会主席、暨南大学教授汪勇做了题为“Molecular Structure-Function Mechanism of Lipids: A Case Study on Diacylglycerol”的报告。他以甘油二酯为例,揭示了脂质分子结构与其物理化学性质及生理功能的耦合机制。他研究发现sn-1,3-DAG能精准调控脂肪结晶行为与乳液稳定性,并通过独特的肠道代谢途径调节餐后脂血水平,该工作为设计功能导向的特种油脂提供了理论基石。


 (汪勇教授进行报告

 

高丽大学教授Gyumin Kang做了题为“Discovering Biomarkers at the Nexus of Exercise and Metabolomics”的报告。他的报告探索了运动与代谢组学交汇处的生物标志物,探讨了运动对多个器官产生多效性生理作用的机制。


Gyumin Kang教授进行报告)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Huang Dejian做了题为“From Alcogels to Emulsion Gels: Secalin As a Versatile Plant Protein Platform for Tunable Delivery Systems and 3D-printable Animal Fat Tissue Mimetics.”的报告。他展示了黑麦碱作为一种新型植物蛋白凝胶基质的多样性。他的团队成功构建了具有可调结构与释放特性的黑麦碱醇凝胶与乳液凝胶。此平台技术特别适用于3D打印定制脂肪组织模拟物,为开发植物基功能性食品开辟了新途径。


 (Huang Dejian教授进行报告

 

柬埔寨理工学院副教授、研究与创新中心副主任Tan Reasmey做了题为“Physicochemical Evaluation of Cooking Oils Sold in Phnom Penh Supermarkets and Their Blends”的报告。她对金边超市出售的植物油及其混合油进行了理化评价,通过对来自不同原材料和品牌的四十八份食用油样本进行分析,结论表明,金边超市某些食用油不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的问题,而混合油在烹饪中展现出较高的整体安全性和可用性。

 (Tan Reasmey副教授进行报告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游丽君做了题为“Efficient Degradation of Seaweed Polysaccharides and Th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of Their Anti-Photoaging Activities”的报告。研究了海藻多糖的抗光老化活性与其结构的关系。她的团队采用UV/H₂O₂法高效降解多糖,改善了其溶解性与生物活性。动物实验表明,降解后的多糖通过调控TGF-β/Smad通路,能有效保护皮肤屏障,抑制光老化损伤。


游丽君教授进行报告) 

 

马来西亚莫纳什大学副教授Lee Yee Ying做了题为“Why Do Modified Oils and Fats Matter in Food Industry?”的报告。她探讨了改性油脂在食品工业中重要的原因指出通过混合、酯交换、分提等食用油和脂肪的改性技术方法,食品工业能够设计脂质以满足特定的功能要求,提高产品质量和保质期,并响应消费者对更健康、更精致食品的需求。


 (Lee Yee Ying副教授进行报告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肖杰做了题为“Lipid Crystallization and Interfacial Engineering of Food Emulsions: Stability and Programmable Delivery Mechanisms”的报告。她阐述了如何通过脂质结晶与界面工程调控食品乳液的稳定性与释放行为。她的研究揭示了固体脂种类、比例及界面结晶结构对乳液消化吸收和功能递送的关键作用。该框架为设计具有可编程释放功能的下一代乳液递送系统奠定了科学基础。


 (肖杰教授进行报告

 

马来西亚泰勒大学副教授Phuah Eng Tong做了题为“Ozonated Palm Kernel Oil: A Promising Antimicrobial Agent”的报告。他通过评估不同臭氧化程度棕榈仁油的物理化学性质与抗菌特性,探讨了臭氧化棕榈仁油作为抗微生物剂的前途,指出了臭氧化棕榈仁油的潜在药用和保健价值。


 (Phuah Eng Tong副教授进行报告

 

萨斯喀彻温大学专业研究助理Ding Ke做了题为“Optimization of Antioxidant Retention and Sensory Quality in Beef Jerky Fortified with Chokecherry, Sour Cherry, and Saskatoon Berries”的报告。她评估了三种浆果强化牛肉干的效果。研究发现,2%的浆果添加量能在保留高抗氧化活性的同时维持产品感官接受度,其中萨斯卡通浆果在氧化稳定性和色泽保持方面表现最优。该研究为开发高品质、长货架期的功能性肉制品提供了配方依据。


Ding Ke专业研究助理进行报告)

 

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副教授Tan Joo Shun做了题为“Bioprocessing Strategies for Industrial Lipase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Thermostable Lipase 42”的报告。他以耐热脂肪酶42为例,整合分子生物学、发酵优化、可再生原料和创新纯化技术,探讨了工业脂肪酶开发的生物加工策略,并开发了综合的生物工艺策略以提高其产量和应用潜力。


 (Tan Joo Shun副教授进行报告

 

武汉轻工大学副教授高盼做了题为“Key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for Deep Processing of Walnuts”的报告。她介绍了核桃高值化加工与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其团队开发了核桃油、脂质体及油凝胶等高价值产品,并实现了对核桃粕等副产物的全资源化利用。系列研究成果有效推动了核桃产业向高价值与可持续发展转型。


 (高盼副教授进行报告

 

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副教授Gan Chee Yuen做了题为“Agricultural Byproducts for Health - Palm Kernel Waste as The Source for Bioactive Peptides”的报告。他关注农业副产物与健康问题,探讨以棕榈仁废料作为生物活性肽以实现创新利用的方法,并探讨肽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和安全性,促进构建循环型生物经济,使工业可持续性与全球健康倡议相契合。


 (Gan Chee Yuen副教授进行报告

 

中山大学副教授王东皓做了题为“Identification of Fatty Acid Methyl Esters Geometry by Covalent Adduct Chemical lonization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的报告。他发展了一种鉴定脂肪酸甲酯顺反异构体的质谱新方法。该方法通过对比诊断离子丰度与色谱保留行为,能够准确鉴定包括CLA在内的不饱和脂肪酸几何构型。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实际样品分析,为脂质精细结构解析提供了强大工具。


 (王东皓副教授进行报告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副研究员黄亚涛做了题为“Analysis 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ath of Soybean Processing Industry”的报告。他对大豆加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途径进行分析,提出针对中国大豆加工业面临的过度依赖国外进口、区域优良品种划分模糊、高附加值产品稀缺和副产品利用率低等核心问题,倡导原材料质量评估、大豆产品加工技术升级、提升大豆产品开发水平,推动大豆产品从基本原料向高价值、精准营养的食品转变。


(黄亚涛副研究员进行报告)


 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与会者积极提问、热切交流。每位学者发言结束后,学校颁发证书并合影留念。


(观众提问)


本次研讨会以大健康理念为引领,汇聚油脂科技领域专家学者,聚焦前沿创新与产业实践,共谋经济繁荣、人类福祉与生态可持续的协同发展。论坛为大湾区油脂科技产业注入新动能,架通学界与产业界协同创新的桥梁,对培育新质生产力、助推我国油脂科技实现高水平跃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文字/郑诗婷 崔煜宁

图片/侨泽传媒

编辑/张慧

初审/孙绮芸

复审/闫昕

终审/汪勇